- 投稿郵箱:qizhixmt@126.com
體重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,需要綜合考慮飲食、運動、生活習慣等多個方面,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,才能達到健康減重或增重的目的。近期,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員發(fā)布“體重管理年”行動,普及健康生活方式?;顒有麄骺谔枮椤敖】刁w重,一起行動”。
一、為什么要進行體重管理呢?
體重管理不僅僅關(guān)乎外貌,更與身體健康密切相關(guān)。維持適當?shù)捏w重可以降低患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風險,提高身體的代謝功能和免疫力,增強身體的活動能力和靈活性,改善睡眠質(zhì)量,提升心理健康水平,減少焦慮和抑郁等負面情緒。
二、您知道如何判斷自己的體重是否合格嗎?
體重的衡量指標
體質(zhì)指數(shù)(body mass index,BMI)是衡量人體胖瘦程度的標準,計算方法是BMI=體重(kg)/身高(m)2。
我國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圍為18.5kg/㎡≤BMI<24.0kg/㎡,BMI<18.5kg/㎡為體重過低,24.0kg/㎡≤BMI<28.0kg/㎡為超重,BMI≥28.0kg/㎡為肥胖。
三、影響體重的因素
影響體重的因素有很多種,其中最常見的因素為:
1、飲食:攝入過多高熱量、高脂肪、高糖的食物,如油炸食品、甜品、飲料等,容易導致體重增加。
2、運動:缺乏運動是導致體重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3、睡眠:長期睡眠不足會影響激素平衡,導致食欲增加,尤其是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望,同時也會影響身體的代謝功能,不利于體重管理。
4、遺傳因素:遺傳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個體的新陳代謝率、身體脂肪分布和食欲調(diào)節(jié)等,從而對體重產(chǎn)生影響。
5、藥物因素:使用某些藥物會導致超重及肥胖的不良后果。如長期服用第二代精神病藥物、口服避孕藥、糖皮質(zhì)激素、甲狀腺激素、胰島素等也會影響機體內(nèi)分泌和能量代謝,導致超重與肥胖等不良后果。
四、體重管理的方法
1、飲食控制
控制熱量攝入:了解自己每天所需的熱量,根據(jù)個人情況合理安排飲食,確保攝入的熱量低于消耗的熱量,以達到減重的目的;
均衡飲食:保證每餐都有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、優(yōu)質(zhì)蛋白質(zhì)和健康脂肪的攝入。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,有助于增加飽腹感,減少食欲。
規(guī)律進餐:定時定量進餐,避免暴飲暴食和過度節(jié)食。盡量減少夜宵和零食的攝入。
2、運動鍛煉
推薦長時間中低強度有氧運動,通常需要每日進行一次或兩次運動。另外結(jié)合抗阻運動有助于在減少身體脂肪的同時維持瘦體重。
(1)一般人群的運動干預。進行有氧運動干預時,建議由小運動量開始,逐漸達到30分鐘/天的中等至較大強度。對于運動依從性較差的個體,可以通過累計多次、每次不少于10分鐘的連續(xù)運動達到總的運動量。為了實現(xiàn)長期控制體重的效果,建議應逐漸達到至少250分鐘/周(或消耗≥2000千卡/周)中等至較大強度運動,且將運動分在每周的5-7天內(nèi)進行??筛鶕?jù)年齡、健康狀況和運動能力采用不同的運動方法進行運動干預。
(2)高危人群的運動干預。對存在運動風險的人群應適當降低運動強度、縮短每次運動時長、增加運動頻率,必要時在專業(yè)人員指導下制訂個體化運動方案。糖尿病患者要關(guān)注是否有運動后低血糖及是否有視網(wǎng)膜病變等運動禁忌證;高血壓患者需要了解血壓控制情況及靶器官損害狀況;合并心血管疾病要評估冠脈病變的嚴重程度及心功能狀態(tài)。
(3)運動干預注意事項。遵循合理的運動流程和科學的鍛煉方案,在運動前做好熱身準備,運動中避免關(guān)節(jié)、肌肉、韌帶損傷和過度訓練,運動后進行充分拉伸恢復并及時補液。
3、生活習慣調(diào)整
充足睡眠:保證每天7-8小時的高質(zhì)量睡眠,有助于維持激素平衡和新陳代謝。
壓力管理:學會通過適當?shù)姆绞骄徑鈮毫?,如冥想、瑜伽、深呼吸、聽音樂、與朋友交流等。
定期監(jiān)測:定期測量體重、體脂率等指標,了解自己的體重變化情況,及時調(diào)整飲食和運動計劃。
體重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,需要綜合考慮飲食、運動、生活習慣等多個方面,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,才能達到健康減重或增重的目的。
( 編輯:劉瓊 送簽:劉瓊 簽發(fā):林燕 )
中央和國家機關(guān)工委旗幟雜志社版權(quán)所有 人民網(wǎng) 中國共產(chǎn)黨新聞網(wǎng)承建 版權(quán)聲明
轉(zhuǎn)載請注明來源,京ICP備18060497號-1,京公網(wǎng)安備11010102006249號,互聯(lián)網(wǎng)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5,信息網(wǎng)絡(luò)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0120672
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(010)64068010
